回归——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探索教学
二月“疫情”笼罩全国,教育教学全线奔扑网络,一时间如何上好网课成为最棘手的教学课题。天灾催化教育探索,压力启发创造性思维。耿丹数字技术学院学科基础教学小组,共七名教师开始了《形态构成》教学头脑风暴,最终以“家”为教学主课题,开始了二次备课和教学。
今天的学生聪明,也许是因为互联网时代学生视野大开,也许是民办院校学生没有完全被模式化教育彻底洗礼,他们个个都深藏着创造的灵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即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本次课程全过程老师没有太多的讲授,只是做了大课题内容、作业提交规范的介绍、相关理论知识视频和一些流派及大师的名字推荐,接下来就开始了5至20分钟不等的一个个小课题的实验探索。
小课题实训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它会牵引学生回到本来,打开灵性之门。门一旦打开则是源源不断的灵光,让人兴奋、给予人精神遨游和无尽的动力。当然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策划和方式方法导学。接下来展示分享的是三周20课时前2个课题的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耿丹数字技术学院学科基础课程介绍:
课程设计定位:
旨在为培养“新艺科”创新型应用人才搭建“立体”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基础。引入任戬教授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跨专业师资建设,多缘知识有机联系。
课程能力目标:
1.同构能力;2.抽象能力;3.转化能力;4.生成能力。学生从认知形态的结构和功能开始,能够将物理、事理、情理联系起来理解事、物之间的同构关系,经分析、抽象,再进行艺术设计的转化和作品生成。
课程模块结构:
1.平面色彩构成;2.立体材质构成;3.空间行为构成;4.动态交互构成。培养学生能够从静像到动态、跨平面到立体到空间到行为到交互的系统设计思维。
课程课题设计:
以“家”为主课题下设5个子课题:1.《窗里、窗外》——视觉基础元素抽象训练;2.《家人的情绪》——视知觉训练;3.《十年后▪家》——视觉形式语意训练;4.《变 动》——动态视觉设计训练;5.《趣 动》——动态视觉叙事训练。完成从基础元素“点、线、面” 的抽离到静态构成再到动态构成的创作实践。让学生理解基础元素在视觉空间中的设计原理和策略。
学生作品
供稿单位:数字技术学院
编辑发布: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