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工业遗迹与当代设计的融合
2021年5月21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建筑学专业游学团在李朵阳、王宁、王洪洲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上海游学之旅的第四站——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滨,基地以前是运煤的码头,设计开始时,现场有一列被保留的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和两年前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
在西岸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保留工业遗存”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一大主题。昔日的煤码头由此“华丽转身”为龙美术馆。龙美术馆由大舍建筑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设计操刀,在“留住工业记忆”的同时,龙美术馆也激发了西岸滨江艺术的文化活力。新的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亦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
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着大小调节的空间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缝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会带来一种现实感。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空间所形成的直接性与朴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产生的力量感或轻盈感,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既原始又现实的空间和古代、近代、现代直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陈列,这种并置的张力,呈现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
通过这次参观,同学们学习到了展览空间的营造、墙体与空间的关系、建筑材质的运用以及运用天窗与高侧窗在满足采光的同时如何形成很好的光影效果。亲自置身于大师的作品中近距离感受建筑之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丰富了专业知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不虚此行!